安全问题无处不在,今年的315消费者权益日又曝出许多消费黑幕。知名母婴品牌残次料竟被翻新售卖、一次性内裤徒手制作不灭菌、AI外呼机器人成骚扰电话帮凶、保水虾仁等市场乱象,不禁令人唏嘘。
食品安全和消费安全一直是大众关心的热点话题,在这次315晚会上,曝光了多起信息泄露的新闻案件。这些不良企业打着“数字技术”的招牌,利用网络爬虫技术和运营商数据,贩卖用户的联系方式和社交账号,严重侵犯消费者的隐私安全。
一、短视频平台“关键词钓鱼”
某涉事公司负责人展示了一款获客软件,其界面涵盖消费者常用的各类 App,负责人宣称该软件在各大网络平台取得认证,数据接口正规。业务经理现场演示,该软件能将关键词设为标签,自动扫描短视频平台评论区,在平台和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,强行抓取用户电话、微信账号等联系方式,还能监控偷取同行直播带货数据,软件启动后轻松抓取用户信息。
二、滥用爬虫技术窃取个人信息
某获客软件通过短视频平台偷偷强行抓取用户个人信息,现场演示不到 1 分钟就获取 6 位客户信息,包含联系电话和微信号码。技术人员透露,该公司的获客软件均使用爬虫技术,嵌入知名互联网平台偷取消费者个人信息,购买者可随意在各大网络平台偷取数据。
三、地图精准搜索个人数据
该企业掌握大量被精准标注的个人信息资料供客户购买,只需要在地图上选择要获取什么地方的个人信息数据,系统就会自动列出他们公司掌握的当前地区的个人信息,以及所属各行业的具体数量。当被质疑公开售卖个人信息的法律风险时,公司人员表示将个人信息隐藏在企业信息内伪装销售。
四、三网大数据的“精准画像”
某“获客” 公司使用手机三网通信大数据获客,销售的手机号码用户画像精准,转化率高,价格相对较高。公司通过三网抓取指定 400 呼入电话用户信息以及浏览特定网站或 App 的用户个人信息。“精准通客户管理平台”,显示的正是某电信运营商后台的实时数据。点击左侧的需求栏会弹出菜单需求列表目录。在需求列表里除了地区、性别两个标签以外,还有年龄、人生阶段、职业、经济能力、兴趣爱好等其他几个标签。这些一级标签下,还会出现二级标签。
当看到每个人的信息被分门别类,贴上不同的标签和画像当作商品售卖时,我们不禁心生寒意。在线上购物或线下消费时,经常遇到需要提供个人信息注册会员账号的场景,隐私风险随处可见。在不知情的情况下,频繁收到骚扰电话推销,会令越来越多的客户失望。商家不应利用用户的信任私自谋利,更不应当让用户的隐私信息泄露,建立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。
315曝光出这些黑色产业链,也在警示着各企业单位应加强对消费者的隐私保护力度。用户登录公司官网注册、浏览、购买产品信息时,需提交姓名、联系方式、家庭地址等个人信息,各企事业单位应自觉履行网络安全保护义务,加强隐私安全防护,防止个人信息被非法分子利用和窃取,损害消费者安全权益。
CnTrus数字证书作为一种数字信任服务工具,其优点主要体现在安全性、合规性、服务效率以及应用适配性等方面。通过《电子签名法》及密码管理规范认证,支持主流国产浏览器、服务器及操作系统,满足自主可控需求。
此外,CnTrus以高性价比提供数字证书在线管理平台,支持批量部署、状态监控与状态监控,降低运维复杂度,为广大用户实现安全、合规、便捷的一站式数字证书闭环服务。
网站部署SSL证书后,通过HTTPS协议加密传输,用户在网站上提交到网站后台的数据实施加密,加大不法分子利用网络爬虫窃取传输数据的难度,有效保障用户隐私安全。
诚信是一个企业长久经营的基石,部分违法商家为谋取短暂收益而做出欺骗消费者的行为,终将遭到市场反噬,得不偿失。网站是对外宣传的渠道,及时做好网站安全防护,是对用户负责的表现,也是实现数字化及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。